代理主席,我發言支持《2021 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輸入海外培訓醫生一直是自由黨爭取的議題,甚至連石禮謙議員昨天看見我,跟我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十多年來 都沒看見你放棄,現在可以得到這條例,明天會審議"。我亦感謝他的鼓勵,他是唯一一位於2000 年跟我一起在立法會工作的同事,我們分別坐一前一後,他昨天仍給我這番鼓勵。所以,我是支持《條例草案》的,並希望透過二讀發言告訴市民一些事。
香港的醫生有多不足夠呢?香港每 1 000 人只有 2 名醫生,較很多先進和發達地區為低,其實新加坡在七八年前的比例只是每 1 000 人有 1.3 名醫生。該國輸入醫生,今時今日,每 1 000 人有 2.4 名醫生,並且開始"關閘",大學亦越縮越小。有醫生想前往當地,但如有關專科醫生數目已足夠,該國也開始不引入該等醫生。如果我們要追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水平,即每 1 000 人有 3.4 名醫生,便要增加約 1 萬名醫生。根據中國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今時今日中國每 1 000 人有 2.9 名醫生,而在 2025 年,每 1 000 人要有 3.2 名醫生。香港不單遠遠落後於國家和國際,其他國家和地方亦爭取制訂政策吸引海外專才,特別是醫生入境。為何香港仍然拒人於千里,任由醫生荒的情況持續十多二十年?原因為何?是因為香港有一小撮只顧自身利益、"醫醫相衞"的醫生多年來阻撓輸入海外培訓醫 生。
這群少數"醫醫相衞"的醫生一直只基於兩個原因反對。第一,所有來港醫生都應該考試,確保所謂專業水準。第二,執業試不及格的人欠缺專業水平,或會出現"醫死人"的情況。
我必須重提歷史,提醒香港人上述是無中生有、誤導市民的說法。《1995 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生效前,英聯邦醫生一直無須考試 -- 我重申是無須考試 -- 便可在港執業。當時完全沒有人質疑這群醫生不專業。
其實局長仍欠我一些數字。我曾經問她可否調查英聯邦醫生在 1990 年至 1997 年於香港執業時醫死多少人?或調查當時的專業失德情況,提供香港醫務委員會進行聆訊的數字,以作比較。我認為比較香港醫學院訓練的醫生與來自英聯邦的免試醫生的相關數字,大家便一目了然。由於我不知道,所以便詢問。我當時在 1990 年代於香港居住時,亦感覺不到這是問題。
第二,執業試的問題。其實執業試只是這群少數利欲熏心、"醫醫相衞"的醫生用以阻撓海外醫生來港的手段。他們說考試那麼重要,為何兩間醫學院訓練的醫生無須應試呢?局長昨天表示,不是的,他們須應考自己的考試,但大家看見現時執業試的內容是甚麼,昨天她回答口頭質詢時亦表示,包括外科、內科、兒科、婦科。一名 50 歲的醫生,不論其專科為何,其實在該四大專科中應只熟悉一種專科, 例如內科醫生只熟悉內科,外科醫生只熟悉外科。若他們未曾做過兒科和婦科,便要求他們考試,不及格又說他們不專業。大家想想,在這情況下要求四五十歲的專業醫生應考這些考試,然後考不到就說他們不專業。其實很多我認識的香港醫生已屆 50 歲,並表示自己不會考到。現行的考試其實無助提高醫生專業,只是保護主義下製造的關卡。
我希望大家別聽信香港少數"醫醫相衞"的人的說話。他們經常提及的這個考試其實是強人所難,不能準確考核專業知識。若考試及格才代表具有專業水平,我認為,亦說了很多次,每名香港醫生 50 歲 時都應考這個試,看看他們是否及格。我也有叫蔡堅考試;陳沛然議 員此刻並不在席,我叫他考試,他說好的;我也有叫梁家騮考試,他說過這麼多話,考不到是否代表不專業?大話說一百遍便變成真話,現在最"大鑊"的是 -- 代理主席,其實我應說"最大件事",不應這麼粗魯,但提起醫生便勞氣 -- 他們不斷地說,連自己也相信。因此,我也要翻查歷史,始作俑者是梁智鴻,1995 年的條例是由他發起,豁免兩間大學的學生不用考試,其餘所有人都要考試。高永文及以往的業界代表如郭家麒、梁家騮等怕別人搶他們生意。這一點我亦明白,但梁智鴻已經不再工作,還說這麼多話幹甚麼?
在 1990 年至 1995 年間,香港引入約 200 名非本地培訓的英聯邦醫生,佔當時新增醫生數目的 42%。鑒於供應充足,海外醫生都要先在公立醫院工作。當時公立醫院服務被公認為效率高、服務好,所以當時的私家醫院 -- 代理主席,你當時還年輕 -- 沒有生意,想死,因為公立醫院做得太好。在 1997 年至 2018 年間,只有 450 多名醫生來港執業,僅約佔 3%的醫生。以往一年有 200 位醫生來港,現時 10 年才僅得 200 位,可見醫生嚴重短缺。同時,鑒於醫生嚴重短缺,私家醫生便由"月球人"(一個月賺 100 萬元)變成"星球人"(一星期賺 100 萬 元),賺得盤滿缽滿。
正因為"醫醫相衞"的人阻撓海外醫生來港,香港現時的醫療水平較 20 年前大為倒退。現時有九成人使用公立醫院服務,但看專科的基層市民要等候 10 多個星期至 10 多個月才可接受初次診症,死不了的話,還要多等一兩年才能接受治療。中產的情況更差,儘管有納稅, 但仍不能享用應有的醫療服務,又未必能承擔私家醫院的高昂費用。我相信很多市民都感同身受。
香港每年撥出數百億元醫療開支,之後亦將會投放 5,000 億元建 設硬件設施,這並不是小數目,但市民好像未能感受這筆龐大開支用在哪裏。因為專科輪候時間未有縮短,排隊後只可匆匆見醫生數分鐘,如等待不及要去私家醫院,則動輒花數萬元至數十萬元,因病求醫變 得關卡重重,需要排除萬難。為何香港市民繳交這麼多稅,仍不能享用應有的醫療服務?政府肯投放,亦投放了很多錢於醫療,但不論設有多少張病床和多少把手術刀,不夠人手也是無補於事。醫院管理局表示,長遠而言,到 2036 年,即使有醫生補充,仍欠缺 500 至 600 名醫生。現時香港每年快將培訓到 590 名醫生。社會上不斷有聲音要求輸入海外醫生,補充公立醫院的人手,縮短病人輪候時間。
代理主席,自由黨非常歡迎政府這次提出的《條例草案》,將閘門打開。我們擔心的噩夢只是怕閘門打開後沒有水流進來。政府的修訂恐怕每年只能吸引數十位醫生回流,變成"雷聲大雨點小"。政府已預留 5,000 億元建設硬件設施,我怕屆時沒有足夠人手使用。所以, (計時器響起)......自由黨會提出修正案。
|